华北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成员们正在进行相关测试。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曹杰、马诗蕾、师源)“这些天,我严格遵循标准流程,使用专业仪器采集试验田0至30厘米深度的土壤样本,并同步测定改良前后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pH值及电导率四项关键指标。”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碱地焕新”科技助农实践团成员刘景琦介绍自己近日的工作情况。
据介绍,该实践团在唐山市曹妃甸区双井镇九农场港东村唐山清风厚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盐碱地治理难题,通过严谨的土壤改良实验与数据监测,为当地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实践团还通过技术培训推动成果落地。在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活动中,成员向参训学员重点讲解西瓜、西红柿等作物在重度盐碱地上的改良路径与技术要点,并现场展示土壤改良前后的对比样本。
“这次实践活动通过校地企深度合作,将盐碱地改良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又为农户增收助力。”唐山清风厚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卫强说。
近年来,华北理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科研、教学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已在曹妃甸区成功改良盐碱地2000余亩,构建了涵盖17种经济作物和28种中药材的立体种植体系,为曹妃甸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型,形成了“科研攻关—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创新模式。
“从实验室走向试验田,从课堂迈向田间地头,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了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路径,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升华。”该校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崔文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