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太行!太行!②丨“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地点:山西省灵丘县白崖台村

背景: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这场战斗被称为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白崖台村距离平型关大捷主战场约3公里,位于平型关大捷主战场核心地带,因平型关大捷而闻名。

“这就是乔沟,平型关大捷主战场。当时,我太爷爷曾槐曾为八路军领路,带部队进驻伏击点。”

6月24日,山西省灵丘县白崖台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村民曾科峰带记者来到距村3公里处的平型关大捷遗址观景平台。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向下看,静静的乔沟掩映在葱茏的草木中。沟深20多米,两边崖壁陡峭,沟底一条狭窄小路蜿蜒曲折,仅容一辆车通过。“这是天然的伏击场。”曾科峰说,“当年,八路军在对面山坡设伏,将从灵丘向平型关进攻的日军歼灭于狭谷之中。”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气焰嚣张。1937年9月25日,日军第5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和师团辎重等部队意图向平型关进犯。

“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平型关大捷前,我们这一带人心惶惶。为躲避日军,村民一度撤进山里。”坐在自家超市里,曾科峰的父亲曾富生回忆起那段历史。

当时的中国,抗日军队急需一场胜利振奋全民族抗战的信心。但是,曾槐不止一次向后辈们提及,看着武器装备简陋的八路军,他当时并没有十足信心。

因此,当战斗取得胜利时,目睹战斗全过程的曾槐激动万分。他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村民,大家的恐惧心理消失了,和侵略者战斗的信心更坚定了。

“最令爷爷印象深刻的是八路军的勇敢。硝烟还未散去,战士们就冲下坡跟敌人拼刺刀。他们前仆后继地冲,有的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曾富生回忆起爷爷的讲述。

6月24日拍摄的山西省灵丘县白崖台村。 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这场战斗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八路军军歌》的这句歌词,道出了平型关大捷的巨大影响。仅1937年10月初至11月底,灵丘这个10万余人的山区小县,就有2000余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曾槐也在村里组织起一支民兵队伍开展抗日活动,用切电话线、埋地雷、偷马匹骡子等方式破坏日军“扫荡”,直到抗战胜利。

在人生的后半段,曾槐一遍遍把发生在乔沟中的战斗故事讲给后辈和村民们听,也让信心和勇气在这个小山村一代代传递。

20世纪80年代,曾富生在铁路上工作时发生意外,不幸砸断了脚。但他没有消沉:“抗战时期那么艰难,八路军靠着一柄刺刀和有限的枪弹,就敢和鬼子硬碰硬,并取得了胜利。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曾富生自力更生开起了小卖店,40年来,逐渐将几平方米的小店扩展为商品种类齐全的中型超市。靠着经营超市,他翻盖了老房子,建起了二层小楼,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

“每次听爷爷讲平型关大捷的故事,都能唤起我干事创业的信心。”2014年,曾科峰退伍回乡创办了红色箱包厂。虽然创业的压力曾几次让他想过放弃,但他都咬牙坚持下来。如今,红色箱包厂已颇具规模,最多时带动近30名村民就业,成了白崖台村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

平型关大捷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一场大胜,这种勇于斗争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给人力量。“只要信心在,没有干不成的事。”曾科峰说,“我特意给厂子取名‘红色箱包厂’,还在箱包上印上‘传承平型关大捷精神’等字样,就是希望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在来此工作一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施天驰眼中,白崖台村人身上有一种独特气质。“他们简单淳朴,有一股子干成事的劲儿。”施天驰说。

八十多年过去了,沐浴在骄阳下的乔沟显得静谧而秀美。近年来,依托承载着烽火记忆的乔沟,白崖台村发展起了红色旅游。村民们各施所长,有人经营特色餐馆,有人打造精品民宿,还有村民把特色农产品搬进直播间,让当地特产搭上电商快车。这个曾经人均不足“3亩坡地、1头耕牛”的贫困村,如今成为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游客每年有三四十万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年“五一”期间,由白崖台村村民排演的实景剧《首战平型关》在乔沟遗址广场上演。村民们生动再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场面,赢得游客们好评,也为红色旅游探索出新路子。

昔日的枪炮声已经远去,但这场胜利留下的宝贵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