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张家口市桥东区大仓盖镇羊房堡村,阳光照进董占花家的小院,晾衣绳上挂满刚刚洗净的衣服、床单、被罩。
“每天得洗涮、晾晒,家里有病人,得保持干净整洁。”董占花说着,从屋里抱出褥子、被子,搭在长长的晾衣绳上,一件件拉展。
好不容易闲下来,捧起小儿子明明的遗照,擦了擦,董占花又忍不住掉了眼泪:“孩子上个月刚走,在床上躺了18年。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解脱。”
4月17日,董占花(右)在家中照顾家人。池世杰摄
回想起2007年9月的一天,董占花仍心有余悸。
她接到北京打来的一个电话:20岁的明明在平谷区出了车祸。
看到儿子的第一眼,董占花就呆住了,走之前还活蹦乱跳的明明,躺在病床上不眨眼、不说话、不会动。她上前抱住儿子,哭了一天一夜。
“我那时候天天陪儿子说话,给他按摩,就盼着他早点醒过来。”擦身子、喂水、喂流食,从早到晚,董占花一直围着儿子转。
当年的大年三十,明明的腿能动了,董占花激动了一天。她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儿子还有救。
每天1000多元的医药费,家里的钱都搭进去了,亲戚的钱也借遍了,住院8个月欠了20多万元的外债。
最终,她决定把儿子接回家,自己照顾。
每天5时起床,洗衣服做饭。给儿子一天喂4顿饭、3次水,隔2小时翻一次身,换洗八九块尿垫,早晚各擦洗一次身子,隔几个小时按摩一次……
明明90公斤的体重,每做一次大翻身,换一次被褥,董占花都累得够呛,本就有高血压的她累倒了,中风还引起了神经性头痛。
后来,婆婆去世。除了照顾儿子,董占花又把照顾公公的事情揽起来。每天要伺候公公洗漱吃饭,扶着他坐起来,把热水倒上,零食放身边。
看着董占花忙里忙外,公公心里过意不去,好几次一边抹眼泪一边叹气:“唉,活着干什么,这样拖累你。”街坊四邻来探望老人家,都说他有福气,有这么一个好儿媳。
虽然每天忙忙叨叨,但董占花觉得,那时候有丈夫张庆田和她一起撑着,没感觉有多累。
2017年的一天,90岁的公公意外摔倒,最终还是走了。就在家人还沉浸在痛苦中时,又一个打击袭来——张庆田突然晕倒,重度脑梗。
没几天,血栓脱落、堵塞,颅压升高,丈夫病情突然恶化,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丈夫命大,熬过了危险期,但身体左侧偏瘫了。
白天,她给丈夫穿衣服、洗脸、打胰岛素,给儿子洗衣服、喂饭、按摩、擦身子;晚上,西屋一个、东屋一个,董占花陪着儿子也得听着丈夫的动静,这个尿了,那个叫了,一晚上折腾三四回。
董占花的手上满是冻痕,手指也变了形,一到阴天下雨,手指关节就钻心地疼。
虽然生活辛苦,但村里人都说,每次见到董占花,她都是乐呵呵的。
在妹妹董占玲看来,姐姐从小就要强。
“小时候,姐姐和爹妈一起在田里干农活,回家以后还要照顾我们。”董占玲说,现在姐姐自己种着一亩土豆和玉米,还在自家院子里种菜、种瓜、养鸡,不给村里添麻烦,也很少给亲戚朋友说难。
董占花却觉得,这些年没少给政府添麻烦。
“家里出事后,区里、镇里、村里一直关心我们。”董占花念叨着,窗户是政府给换的,房子也给做了保温,冬天不冷了。村里还给她找了一个打扫卫生的活,每月有固定收入,逢年过节还送来大米、白面、麻油、肉等。
中午时分,暄腾腾的馒头出锅了。一碗熬菜端到张庆田面前,董占花把馒头撕成小块,又倒了一杯热水,然后把自己做的一块蓝花饭兜布给丈夫系上,开始一口一口喂饭。
大家都说她太苦太累,可她说:“庆田身体越来越好。在外打工的大儿子,经常回来看我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知足。”
不久前,董占花又在院子里种上了向阳花。她告诉记者,每年七八月份,向阳花开花的时候,跟她一般高,在阳光下可好看啦。(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