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河北肃宁,为传承有300多年历史的武术戏,包括李福启在内的12位老艺人,在村里的公益培训班免费教学。如今,培训班已培训学员超300人,40多人已能当主演。看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习武术戏,李福启说:“这是咱们的宝贝,不能从俺们这一辈失传。”
武术戏,是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独有的民间艺术,已有300多年历史。武术戏是在练好武术基本功的基础上,吸收文学、戏剧的故事情节糅合而成的艺术形式,最大特点是演员依照戏曲角色化装,利用戏曲中的冲突情节,用真刀真枪真功夫展开武打,极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为保护这一传统艺术不被历史长河淹没,肃宁县西大史堤村村民李福启,主动承担起武术戏公益培训活动,让当地独有的艺术继续传承发扬。
鼓声震天,擦掌亮剑,套路拳脚,刀枪棍棒,闪转腾挪……正月十二,在肃宁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武术戏剧目《燕青打擂》引来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声。
武术戏《燕青打擂》
《燕青打擂》是武术戏的经典剧目,但也是李福启四处寻访在世老人,大家一起回忆,一起拼凑才有了如今的《燕青打擂》。
李福启:这是咱们的宝贝,不能从俺们这一辈失了传。
即将表演武术戏的孩子们正在装扮
肃宁武术戏是河北省的一种地方剧种,目前只存在于河北省肃宁县境内,形成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李福启说,武术戏是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吸收文学、戏剧元素,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大特色是演员依照戏曲角色化装,并用戏曲中的冲突情节,以真刀真枪真功夫展开武打,特别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在李福启的记忆中,10多岁时他就跟着老一辈人学武术戏。
李福启:咱们肃宁武术戏兴盛时期,全县有40多个村庄都能上演武术戏,每个村都有代表剧目。后来,随着大部分老艺人相继离世,武术戏就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从小看着武术戏,演着武术戏长大的李福启,看到这一情景十分着急,他想着绝不能让这项民间技艺在自己这一代断了。
通过奔走呼吁,2017年,时任西大史堤村党支部书记的齐剑颖主动向上级申请资金,搭建演出场地、购置服装道具,还组建起村里的武术戏公益培训班。李福启联系老伙计李更、崔连聚等12人主动担起授课任务,利用周五、周六的晚上和寒暑假期免费为学员们传授武术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武术戏的舞台。
目前,公益培训班已举办7期,培训学员300多人,其中40多人已能够担纲主演。不仅西大史堤村的孩子们过来学习武术戏,培训班里还有不少周边村子的孩子。村里会武术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逢年节,村里都要演上一场。
80岁的北大史堤村村民黄宝林告诉记者,每逢演武术戏,他都早早搬着小马扎选好前排的位置,好好看一场。
看着培训班的孩子们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李福启对武术戏的未来充满期待。
李福启:我们做这件事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武术戏强身健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把我们这里的武术戏传承下去。
学员正在表演武术戏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每个人都了不起!
你的样子,是武术台上的真刀真枪,演绎传奇;
你的样子,是岁月里的坚守与传承,点燃希望;
你的样子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