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
三产齐发力 乡村有活力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红色印记主题馆、弓仲韬故居……9月20日,走进安平县台城村,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1923年,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弓仲韬,回老家安平县台城村建立起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别支部。1924年,弓仲韬又主持成立了党在河北的第一个县委——中共安平县委。
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时代新曲。如今的台城村,坚持走“党建引领+红色文旅+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秋日暖阳下,台城村西的半夏种植基地里,成片的半夏如绿毯般在大地上铺展。田地中间,几名村民正有说有笑地为半夏除草。
以前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村民收入有限,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这几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合作社,通过将集体合作社土地流转给大户承包,推广种植半夏、油菜、芍药等经济作物。
“我家6亩地,每亩每年有1000多元的租金收入。自己再打个零工,一天也能挣个一百多元。”正忙着给半夏除草的村民魏巧笑着说,现在看娃、挣钱、顾家都不耽误,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可不敢想。
“嗒嗒嗒嗒……”走进村民赵京伟的织网车间,只见7台织网设备马力全开,一轴轴上百斤重的铁丝原料经机器加工后,变成了用途广泛的黑丝布产品。
“前几年,村党支部帮我淘汰了落后的织网机,换上了新设备。”赵京伟说,“新上的织网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更好。现在主要接外贸订单,年销售额超100万元。”
为加快发展丝网这一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村党支部还积极组织村民学技术、跑销售、找市场。如今,全村约80%的村民从事丝网产业,拥有大大小小的丝网加工企业200多家,人均年收入超两万元。
火烧、包子、大锅菜……还没到中午,村民弓洪伟、周艳夫妻俩就在村东广场的摊位上忙活起来。他们早先在外地打工,听说村里发展红色旅游,就回来开了这个小吃摊。开业4个月来,夫妻俩每天收入少则三四百元,多则七八百元,生意兴隆。
依托红色资源,台城村党支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以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通过土地流转、民房入股等形式,重点打造红色印记主题馆等21个项目,一个集党性教育、红色旅游、研学体验、课程培训于一体的红色文旅综合景区逐渐成形。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增收致富也有了新路子。“家里的几亩农田都入股了村集体的合作社,再加上这个小吃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弓洪伟笑得合不拢嘴。
“弓仲韬开创了‘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台城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台城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建辉说。(河北日报记者 孟宪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