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沧州探索盐碱地改良与粮食增产新模式

夏绿肥田菁轮作旱碱麦

沧州探索盐碱地改良与粮食增产新模式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戴绍志)9月12日,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与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联合主办的“夏绿肥田菁轮作旱碱麦模式现场观摩会”在渤海新区黄骅市举行,探索和推广盐碱地改良与粮食增产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9月12日举行的夏绿肥田菁轮作旱碱麦模式现场观摩会上,与会人员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纳茉农场,了解夏绿肥田菁与旱碱麦的轮作模式。本报记者戴绍志摄

  田菁是豆科田菁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季盛花期将其翻压入土作为绿肥,随后种植旱碱麦,既能利用田菁植株腐解后丰富的养分促进旱碱麦生长,又能在腐解过程中促进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繁殖,培肥土壤,实现与旱碱麦的良性循环。夏绿肥田菁栽培,可提高后茬作物旱碱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观摩会上,与会人员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纳茉农场,实地查看田菁的生长情况,了解夏绿肥田菁与旱碱麦的轮作模式。

9月12日举行的夏绿肥田菁轮作旱碱麦模式现场观摩会上,与会人员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纳茉农场,了解夏绿肥田菁与旱碱麦的轮作模式。本报记者戴绍志摄

  纳茉农场占地面积8000亩,其中重度盐碱地面积约占30%。因土壤含盐量高、质地偏黏、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原因,不利主作物生长。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站与黄骅市纳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重度盐碱地夏绿肥田菁轮作旱碱麦模式的试验示范,核心示范区播种面积300亩,已于6月30日至7月4日播种,目前长势良好。

9月12日举行的夏绿肥田菁轮作旱碱麦模式现场观摩会上,与会人员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纳茉农场,了解夏绿肥田菁与旱碱麦的轮作模式。本报记者戴绍志摄

  通过核心试验示范,监测田菁播种前后、翻压前后的主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盐分等变化情况,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土壤质量,实现绿肥生长对后茬主作物(旱碱麦)增产、提质、增效效果。

  观摩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就田菁作为绿肥先锋作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多功能性用途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9月12日,在渤海新区黄骅市纳茉农场,农机进行田菁粉碎入田作业。本报记者戴绍志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冯伟介绍了河北省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特别是针对沧州市滨海平原区盐碱地分布广、土壤肥力低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