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提示
9月2日,全省科技大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河北农业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孟军,君乐宝乳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河北日报记者对他们分别进行了专访,倾听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
人物名片
刘孟军,河北农业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园艺学院院长。在他带领下,团队针对枣疯病防控世界难题,探索出配套绿色高效防控新技术,完成世界首个枣全基因组测序、开启枣分子育种新阶段,受益农民达2000万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在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走访调查枣疯病输液防治效果;到赞皇县鲜食枣种植园区,实地查看温室鲜食枣生长情况,为枣农解决技术问题……翻开刘孟军近期的工作日程,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40年来,刘孟军与枣为伴,为中国枣产业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成为枣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我要通过农业技术,让枣农过上好日子。”
一斤枣钱治好枣树“癌症”
记者:您为啥会研究枣?
刘孟军:因为我和枣的缘分深啊。枣树是咱们中国原产的特色果树,枣的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是同重量苹果的70多倍,被誉为“活维生素丸”……
记者:怪不得大家说您是“枣恋”,一说到枣就滔滔不绝。
刘孟军:其实,我和枣也是日久生情。1984年,我19岁,从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又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枣树专家曲泽州教授和王永蕙教授。从此,开始了对枣的研究。
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在阜平县山区蹲点三年,做农业部的太行山枣树丰产技术开发项目,每天骑自行车往山上跑。为了掌握枣树的开花规律,一天十多个小时蹲在树下观察。三年蹲点,让我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也更懂得了枣农的不易。
记者:向枣疯病宣战,也是因为在调研中受到触动?
刘孟军:是的。枣树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栽培果树,而枣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患病的枣树不再开花坐果,只疯了似的长小枝叶,用不了几年就会死亡,并且具有高度传染性。在太行山和燕山枣区,这种病非常猖獗,全省每年因枣疯病死树数百万株,全国上千万株,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
1997年,我在阜平县照旺台村调研时,看到枣农用大石头压枣树的疯枝,还有的挖洞灌药,全都无济于事,最后不得不含泪砍树,这些场景深深刺痛了我。
记者:枣疯病是世界性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枣疯病的防治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很多人说,枣疯病是治不好的。
刘孟军:确实是这样。枣树的研究周期比一般农作物长,枣疯病又是植物界公认的疑难病害,即便搭进10年甚至15年时间,也不一定能搞出名堂。
记者:可您仍然义无反顾冲上去了。
刘孟军:枣树意味着枣农一家人的油盐酱醋和孩子的学费啊。既然投身科研,我就有责任挑起这个担子!
记者:为了攻克枣疯病,您和团队奋战了整整10年。
刘孟军:为了解枣疯病的病因,我们每年都到阜平县深山区的村子里,上沟下坎,查看枣树生长情况。为了找到高抗品种,课题组深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枣区,收集抗病种质100多份。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培育出高抗枣疯病的优良新品种“星光”。
记者:那如何让病树康复呢?
刘孟军:正好我读博士学的药学,就想着把给人输液的办法用在枣树上。我们进行了上百次试验,研制出既可治病又有利于加速康复的枣疯病治疗特效药“祛疯一号”,而且每棵树的治疗成本也就1斤枣的价钱。
现在,凭借高抗品种、“手术”治疗与药剂康复三法配套绿色高效防控新技术,枣疯病治愈率由30%左右提高到85%,列入河北省和国家的重点推广项目。这些科研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全国枣树研究领域获得的最高奖。
刘孟军在阜平县鲜食枣种植基地实地查看鲜食枣生长情况(2024年6月拍摄)。刘孟军供图
培育17个枣树新品种
记者:2014年10月29日,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您的论文《枣复杂基因组测序及果树生物学性状解析》,标志着枣树的基因密码终于破解,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您为啥要研究枣基因呢?
刘孟军:枣是世界上维生素C含量最丰富的果品之一,但枣果大量积累维生素C的内在机制却一直是个谜。而且,未来想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了解枣的基因组成是深化研究的关键一步。
所以,2010年,我带领研究团队与深圳华大基因等多家国内外单位合作,开始了枣全基因组测序的破冰之旅。
记者:这是一段怎样的旅程?
刘孟军: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当时,全世界有关枣基因组测序的基础工作非常薄弱,甚至连枣的基因组有多大也不知道,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初步测序后我们发现,枣树基因组属于高度复杂类型,测序和组装的难度远超预期。
为了攻克难题,我和团队成员奔走在保定和深圳之间,经常从早晨五六点一直忙到凌晨。最终,我们用3年多时间完成枣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出总长达4.38亿个碱基的高质量枣基因组序列,达到枣估测基因组大小的98.6%,并注释了3.2万多个基因。
记者:听说您和团队破解了枣基因密码后,开始进行育种技术升级,却经历了很多次失败。
刘孟军:培育新品种是我们长期进行的一项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攻克病害、粗放种植导致枣品质下降等问题,我们发动了一场持续数年的枣树种质资源“海选”。在全国十多个省市选了400多个优质品种,每个品种开展100项性状研究,获取了上万个有价值的数据,遴选出优质品种做杂交育种,但十几个人的团队研究了三年,却颗粒无收。
杂交之后,胚是败育的,就相当于人的流产,这让我们非常痛苦。为查明原因,我带领十多个学生扎进实验基地,每天小心翼翼地捧着只有绿豆粒大小的枣花进行人工授粉。
8年后,我们终于破解枣杂交育种去雄难和胚败育两大瓶颈,首次批量获得20多个杂交枣树后代,建立起全新的枣杂交育种方法体系,开启分子育种新阶段。
记者:目前您已培育出17个新品种,请您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
刘孟军:说一说“月光”和“辰光”吧。优良鲜食枣新品种“月光”和世界上第一个四倍体枣新品种“辰光”,口感酥脆,这俩品种经济效益很高,在赞皇的种植基地,错季可以卖到一百块钱一斤,一个大棚一季能收入十几万元。
把枣做成中国的名片
记者:您的研究特别接地气,而且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实实在在落了地,有什么秘诀?
刘孟军:搞农业研究,必须接地气、助力增收,得从农民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拿枣树来说,因为它有很强的耐旱性,过去“春不看夏不管,到了秋后绕树转”,就是对太行山枣区最形象的描绘。但是,这样亩产只有一百多公斤。
针对太行山传统枣区土壤瘠薄、栽培粗放问题,我们团队和产区科技人员一起,研发推广了特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这套实用技术融土肥聚蓄、树体改造、花果调控和病虫治理于一体,使200万亩枣树单产提高2倍以上,虫果率由70%左右降到5%以下。
记者:枣的深加工,是您正忙活的事?
刘孟军:我是从农村长大的,是泥土里走出来的专家。所以我更了解,想要提高枣农的收入,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做枣产品深加工。
因此,我带领课题组开辟了枣功能食品研究新方向,发明了按枣活性成分分类提取利用的新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开发出枣环核苷酸和枣膳食纤维功能食品,具有增强免疫和调理肠胃等保健作用。依托该成果,培植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示范企业——沧州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防治、育种、深加工等一系列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受益农民达2000万人。
记者:接下来,您还有什么计划?
刘孟军:经过近30年发展,我国枣树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成为大约2000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国内红枣消费还在持续增长,国际市场潜力也很大。
中国枣产量占世界产量98%以上,但是出口量不到0.5%。这几年,我带领团队与罗马尼亚、伊朗、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相关组织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努力推动中国枣走向世界。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们很享受这种创新的过程。希望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为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帮助枣农增收致富,让枣成为中国的名片。(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