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一览千年
中国古代玺印展亮相河北博物院
“快看这个,是乾隆的‘古稀天子之宝’,以前只在书画复制品上见过乾隆的印章,今天总算见到实物了。这温润的玉质、精湛的雕工,真是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10月11日,河北博物院“方寸春秋——中国古代玺印展”现场,石家庄市民小林和同伴在展厅里缓缓穿行,他们时而对着一枚文人印章的雅致构图凝神,时而对某个宫廷印信的材质刻法发出赞美。
印者,信也。古玺印,是古人用以表明信用的凭证。自商周萌芽,春秋勃兴,印信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权力符号与交往媒介。近日,由河北博物院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办的“方寸春秋——中国古代玺印展”开展,32家文博机构的300余件文物,通过“印宗秦汉”“印治四方”“印传千秋”3大部分,聚焦玺印作为权力信物、社会交往凭证及艺术创作载体的多元功能,深刻揭示其承载的制度沿革、文化内涵和审美变迁,展现玺印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见证。
大小不同,材质各异,形制多样,欣赏这些玺印有什么诀窍?“首先是循着时间脉络,感受其演变,其次要品味每一方印的独特之处。”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张永强介绍,先秦古玺如星斗初悬,或铸鸟兽钮,或刻吉语铭,五霸七雄文字各异,尽显列国风华。秦汉一统,玺印列等分级,螭虎玉钮彰显帝威,龟驼金钮明爵秩,篆书入印,方正浑朴,百代相沿。隋唐以降,纸张易简牍,朱色代封泥,印从信物渐成雅物。宋元花押寄情托趣,明清篆刻金石生辉,开“诗书画印”一体之风流。
“展览最大的看点之一是从故宫博物院借展的13件宫廷收藏的皇家玺印,包括明代‘皇帝之宝’寿山石玺与‘广运之宝’滑石玺以及清朝乾隆皇帝、努尔哈赤之后叶赫那拉氏、乾隆帝之后魏佳氏、咸丰帝的两位皇后慈安与慈禧等人的珍贵玺印。”张永强介绍,这些都是宫廷收藏的皇家玺印,体现了明清时期宫廷玺印的特点,也是当时玺印工艺的集大成之作。
文人书房场景还原、传世书画放大印章细部……本次展览展陈设计典雅大方,颇有意趣。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部文博馆员宋晨介绍,展览设计上,他们首先对展厅屏风的造型进行了精心设计,展览主标题“方寸春秋”下面是凹凸的印文造型,并结合明代玺印“广运之宝”设置灯箱和方形印章装置,使展览主题更加突出。同时,整个展览提取多枚印文进行多元化艺术处理,既便于观众观看,还能装饰展厅、渲染氛围。比如互动场景,背景是完整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地面上设计制作了许多方形印章,每一面都有印文,观众可以加入场景中,坐下来慢慢品读。
为了让大家充分感受中国古代玺印之美,河北博物院结合该展览,策划“立信容万象 方寸篆春秋”系列社教活动,观众不仅可以聆听篆刻知识、感受篆刻艺术,还可以在教育人员的带领下,动手体验印章篆刻的趣味,探索古代印章方寸间的万千世界。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